曾经将日本视为旅游首选的中国游客,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态度转变—-从”一定要再去”到”可以不用再去”。这种心理落差背后,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。尽管2025年5月访日外国游客总数及中国游客数量同比仍在增长,但以高岛屋为代表的零售业第一季度入境游客销售额却锐减30%,折射出消费行为的质变。日本政府渴望吸引的中国富裕阶层(年收入超1500万元人民币群体)正逐渐远离,转向欧洲、北美、非洲及东南亚等更具新鲜感与差异化的目的地。这一趋势暴露出日本旅游竞争力的深层隐忧,主要由三大原因推动。
疫情成为关键转折点。此前,中国富裕游客对日本充满好感与好奇,不仅热衷购物,更深度体验坐禅、宿坊、美容、料理课程等多元文化项目,是日本理想的”高附加值旅行者”。然而疫情后,中国游客对旅游安全与性价比的认知发生转变,国内文旅产业迅猛发展—-景区设施升级、数字化服务普及、传统文化故事化开发日益成熟,更贴合知识阶层对文化深度与体验品质的要求。与此同时,东南亚、中东等地积极放宽签证并强化旅游推广,进一步分流了原本青睐日本的客源。日本吸引力相对下滑,已是不争事实。
重复体验导致审美疲劳。2024年起,赴日游客中回头客比例持续下降,首次到访者增多,反映出日本作为旅游目的地的”新鲜感透支”。一位曾每年赴日五次的中国富裕女性坦言:”虽然还是喜欢日本,但是已经够了吧。”她指出,日本旅游品质呈现肉眼可见的滑坡:各地寺庙与纪念品高度同质化,缺乏独特吸引力;高级酒店和奢侈品店服务流于形式,连基本眼神交流都欠缺,更遑论传统的”跪地式服务”;热门餐厅预订困难,部分菜品过度追求外观而忽视味觉层次,难以匹配中国游客日益挑剔的味蕾。此外,景区拥堵成为常态,小众景点开发不足且承载力有限,”旅游公害”频发。当中国旅游业态日趋丰富多元时,日本部分景点仍停留在”清汤寡水”的初级阶段,难以满足升级的体验需求。
“廉价标签”削弱品牌价值。当前赴日旅游的动机中,”距离近”和”物价低”成为主要驱动力。经济低迷压制了中国游客的购物预算,年轻人更倾向”打卡式旅游”—-挤在便利店或车站拍照发短视频,营造”日本既便宜又宜居”的片面印象,却鲜少体验真正高端的日式服务与文化精髓。这种趋势与日本观光产业的短板互为因果:景点质量停滞不前、特色宣传乏力,未能向游客传递其核心价值。长此以往,”高附加值”形象将被”平价目的地”标签取代,进一步远离富裕游客的视野。更严峻的是,核污染水排海事件持续发酵,加剧中国游客对健康风险的担忧,导致部分人群长期回避日本旅游,而旅游业占日本GDP达7.3%,失去中国市场将直接冲击其经济复苏。
日本面临的挑战,表面看是游客行为的转变,实质是旅游竞争力与游客期待值的错位。当富裕游客追求深度与文化共鸣时,日本仍依赖”购物天堂”的传统标签;当全球旅游市场激烈争夺中国客源时,日本却困于同质化体验与服务质量滑坡。若不从国家、地方政府到企业协同革新—-挖掘独特文化IP、提升服务细节、重构高端体验,并正视环境议题的负面影响,所谓”泼天的富贵”,日本恐怕真的接不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