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下的日本职场,中资背景的企业日益增多,无论是被收购的老牌公司,还是中国人创办的新企业,都让不少日本员工体验到了不同以往的工作氛围。对于他们而言,在中国上司手下工作,既有新奇之处,也伴随着不少适应上的挑战。《周刊现代》近期披露的两个案例,便折射出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的真实一面。
在东京一家语言学校任职的岸谷千佳(化名)最近感到心力交瘁。她的社长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国男性,已在日本打拼多年,事业有成,但其管理风格却令日本员工感到难以适应。他经常强调的经营理念是:”应收的款项要尽快入账,该付的钱则可以适当延后。”一旦学生确定入学,就必须提前支付数月甚至一整年的学费;而到了该付教室租金的时候,却总能找到理由推迟支付。在他看来,资金留在自己手中才最稳妥—-这种对现金流的重视,已成为他经营哲学的一部分。岸谷无奈地表示,社长还常常提醒员工”不要轻易相信中国人”,他认为中国人思维灵活、善于算计,因此从一开始就应保持警惕,以免吃亏。
更让员工感到困惑的是,社长的夫人也常常介入公司事务,尤其热衷于风水。一次在分配讲师教学地点时,她根据一位老师的生辰八字,指出其七月出生、命属火象,不宜在南方工作,应调往北方。于是这位原本在东京任教的老师,便被调往群马,每日往返通勤时间长达四小时。起初大家以为这只是玩笑,后来才意识到,这对夫妇是真心实意地依照风水来安排人事。尽管日本社会也有择吉避凶的传统,但大多仅作为心理安慰,很少像这样直接用于管理决策,如此做法在当地职场实属罕见。
类似的文化摩擦也出现在被中资收购的日本企业中。水原晋平(化名)在一家老牌家电制造公司工作,六年前公司被中国企业收购后,不少中国员工被派驻日本。据他观察,这些中国同事大多将派驻日本视为某种形式的”降级”,因为总部更看重的是从日本分公司获取技术与经验,盈利反而不是首要目标。这种思路与日本企业一贯注重稳健经营、逐步积累的风格大相径庭。
在水原看来,中国管理方式更重视效率和结果,会议到点就结束,无论是否达成共识;员工也几乎不加班,到时间便离开。虽然看似工作节奏更为轻松,但水原却感到缺乏成长空间。日企文化素来强调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,员工习惯共同加班、共同承担压力;而中方的管理风格则显得更为直接甚至严厉,开会时往往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,有时语气甚至令日籍员工感到不适。尽管不少人承认这样的方式确实提高了效率,但也容易让人感到压抑,缺乏归属感。
最终,水原选择了离职。他认为,尽管工作不算繁重,但每天所做的事情似乎只是为了被”学习技术”,而非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,这让他失去了工作的意义。
如今,从语言学校到制造业、从餐饮到酒店业,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背后出现了中国资本的身影。对一部分人而言,这是新的机遇;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,则意味着漫长的适应过程。文化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相互理解,而常常伴随着误解、妥协与调整。那些在办公室里因风水而被调岗、在会议中被直接沟通方式冲击的日本员工,也只能在抱怨中逐渐学会接受。或许,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职场的真实写照—-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,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与位置。在当下的日本职场,中资背景的企业日益增多,无论是被收购的老牌公司,还是中国人创办的新企业,都让不少日本员工体验到了不同以往的工作氛围。对于他们而言,在中国上司手下工作,既有新奇之处,也伴随着不少适应上的挑战。《周刊现代》近期披露的两个案例,便折射出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的真实一面。
在东京一家语言学校任职的岸谷千佳(化名)最近感到心力交瘁。她的社长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国男性,已在日本打拼多年,事业有成,但其管理风格却令日本员工感到难以适应。他经常强调的经营理念是:”应收的款项要尽快入账,该付的钱则可以适当延后。”一旦学生确定入学,就必须提前支付数月甚至一整年的学费;而到了该付教室租金的时候,却总能找到理由推迟支付。在他看来,资金留在自己手中才最稳妥—-这种对现金流的重视,已成为他经营哲学的一部分。岸谷无奈地表示,社长还常常提醒员工”不要轻易相信中国人”,他认为中国人思维灵活、善于算计,因此从一开始就应保持警惕,以免吃亏。
更让员工感到困惑的是,社长的夫人也常常介入公司事务,尤其热衷于风水。一次在分配讲师教学地点时,她根据一位老师的生辰八字,指出其七月出生、命属火象,不宜在南方工作,应调往北方。于是这位原本在东京任教的老师,便被调往群马,每日往返通勤时间长达四小时。起初大家以为这只是玩笑,后来才意识到,这对夫妇是真心实意地依照风水来安排人事。尽管日本社会也有择吉避凶的传统,但大多仅作为心理安慰,很少像这样直接用于管理决策,如此做法在当地职场实属罕见。
类似的文化摩擦也出现在被中资收购的日本企业中。水原晋平(化名)在一家老牌家电制造公司工作,六年前公司被中国企业收购后,不少中国员工被派驻日本。据他观察,这些中国同事大多将派驻日本视为某种形式的”降级”,因为总部更看重的是从日本分公司获取技术与经验,盈利反而不是首要目标。这种思路与日本企业一贯注重稳健经营、逐步积累的风格大相径庭。
在水原看来,中国管理方式更重视效率和结果,会议到点就结束,无论是否达成共识;员工也几乎不加班,到时间便离开。虽然看似工作节奏更为轻松,但水原却感到缺乏成长空间。日企文化素来强调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,员工习惯共同加班、共同承担压力;而中方的管理风格则显得更为直接甚至严厉,开会时往往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,有时语气甚至令日籍员工感到不适。尽管不少人承认这样的方式确实提高了效率,但也容易让人感到压抑,缺乏归属感。
最终,水原选择了离职。他认为,尽管工作不算繁重,但每天所做的事情似乎只是为了被”学习技术”,而非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,这让他失去了工作的意义。
如今,从语言学校到制造业、从餐饮到酒店业,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背后出现了中国资本的身影。对一部分人而言,这是新的机遇;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,则意味着漫长的适应过程。文化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相互理解,而常常伴随着误解、妥协与调整。那些在办公室里因风水而被调岗、在会议中被直接沟通方式冲击的日本员工,也只能在抱怨中逐渐学会接受。或许,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职场的真实写照—-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,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与位置。